close

但願每人的老爸老媽沒患這病,若有,這可能是老人家的福氣。

我媽患了老人癡呆 (失智)症,最近才陪她去看醫生。其實三年多前我姑母已發現我媽有點不像樣,姑母和當醫生的表妹叫我帶我媽去看醫生,我約了一個醫生,但去看病當天,我媽大吵大叫說不去看醫生,由於那時我不覺我媽這麼嚴重,讓她不去看醫生了。前二年,我爸要動手術,在醫院住四天,我在家陪媽,有一天,我媽嘮叨到我受不了,我只好關在自己房間,我媽竟然打開我的房間,再去嘮叨到我到失控的程度,那時怪自己為什麼房門沒安裝鎖,那時我幾乎崩潰,只好打電話給表姐訴說,後來我媽睡了,我才能完全冷靜下來。我那時真的很難想像,像我這樣知那麼多方法可以讓自己即時冷靜或使自己平靜一點的人,最後也失控,答案只因我也是人。

那次後,我媽沒再這樣使我失控,最近我媽又開始使我和媽受不了,半個月前我帶她去看私人醫生(香港有公共醫療,看政府醫院醫生,只是給很少費用,但現在第一次看,要等二三年才能看,而且政府醫院資源很緊,不能花很多時間看一個病人),醫生即時做了測試,說我媽是中度老人癡呆 (失智),醫生叫我不要罵我媽,那管我給她弄得很生氣。她吃了二天藥,情況有所轉變,心情好了,常笑,而且只是偶然嘮叨,但不像以往的使人沒法接受。醫生還做了一連串的生物醫學測試,像照腦部掃瞄,看看有沒有中風的徵狀。

最近我不停找書,博客來有不少關於老人失智的書,書裡有說到若找支援,可以在那兒找,因為我居於香港,沒有一本書合適我,後來我去了本地的書店,找到一本由香港衛生署寫天地圖書出版的’老人癡呆 (失智)症常見疑問’的書,附VCD和二本教人怎照顧患者。這書不錯,看了後,使我聯想到去年學心理學輔導文憑時,老師曾說家人可以給心理有問題的人擁抱,因為有身體接觸,會使患者覺得安全一點。記得以往看過電視介紹老人癡呆 (失智)症的節目,看醫生時,醫生除了醫患者外,還花不少時間輔導照顧患者的人,因老人癡呆 (失智)症若是嚴重,有時老人家會不停埋怨和對照顧者不好,這使照顧者覺得很難受,而且照顧患者,要花很多心血、資源和時間,有時會使照顧者心力交瘁。我暫時還沒,沒這問題,而我爸對我媽的嘮叨不滿,罵她,到後來他告訴我他不明白為什麼我媽這樣,為何不可以當她一個正常人來教,我把這病的特性告訴他,今天他陪我和媽去看醫老人癡呆 (失智)症的醫生,這是他第一次去,醫生也解釋了,這病不是特別病,只是一般病的一種。

到今天可以與大家分享的,只是這小點心得。與其抗拒這病,不如家人和照顧者好好正面面對,我們不能改變患者,只好改變自己的心態,若跟患者吵架,患者不會明你跟她/他吵什麼,只會覺得你對她/他不好,最後她/他又把不滿的發洩在家人或照顧者身人,不停循環,情況可能越來越差,大家也是輸家。而且大部份的爸媽很愛自己的兒女,用心栽培我們,爸媽老了,我們也應給他們安享晚年,那管資源缺乏,我們用心去對老人家好一點已不錯,少罵不是更好嗎?而且不少老人家老了不像年少時的大方,很多時小氣。我們換轉角色,要是我們是他們,我們的感受怎樣?若可以的,那管沒資源,也盡量讓老人家心理上過得好一點,這個不用花一分一毫,也不需很多時間。我們出生已懂得愛,我們懂關心自己愛的人,更會關心家人,對嗎?

祝天下的爸媽可安享晚年,兒女們可以與老爸老媽一起過老爸老媽的黃昏歲月,這個不是比金錢或物質回報更好嗎?還有若當義工的人,我常覺得,由家做起,由內而外,對家人和身邊的人好,比只做義工而平日不對人好的更好,這樣才不會有一天良心不安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FLORENCE 翡冷翠 的頭像
    FLORENCE 翡冷翠

    我手寫我心

    FLORENCE 翡冷翠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6) 人氣()